第203页
孩子们开心地嗷嗷叫,蹦啊跳啊,还朝清苓挥挥手,让她放心。 清苓等他们都进了向家院子,顺手带上院门,才急匆匆地去码头赶第一班船。 好在没错过首班船的发船时间,在一船乘客集体唠水电站的兴奋声中,精神奕奕地到了对岸。 入秋后,邮局的开门时间延到了七点半,清苓便先去了老大爷家。 来应门的是老大爷的小儿媳,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院子里晒衣裳,听到敲门声,马上就来开了,疑惑地问清苓找谁。 我不找谁,就是跟大爷有缘,这趟来城里,顺道给他捎点东西。清苓把小米袋子递给她,笑着道,米袋子劳烦婶子帮我收着,下回来拿。 完了又给了对方七八个毛木果:这是我家附近的山上摘的野果,酸酸甜甜口感还不错,老人孩子都能吃。 小儿媳会过意,兜着怀里的毛木果、望着脚边的米袋子束手无策,连说几遍这怎么好意思。 清苓笑着摆摆手,帮忙带上院门,往邮局去了。 姑娘!小儿媳来不及回禀二老,只好探头对清苓喊,得空来家里坐坐啊,来城里有啥需要帮忙的,也尽管来找我们。 好。婶子您进去吧,我还要去别的地方,下回再来看你们。 小儿媳目送清苓走出弄堂,才揣着果子、提着米袋难掩兴奋地进屋。 刚才是不是有人敲门啊?老俩口正在里屋召集儿子们商量几个孩子入托儿所的事,大孙子过年六岁了,再不送,要被人说野孩子了。见小儿媳进来,顺嘴问了句。 哦,爹,这是一个姑娘送来的,说是跟您认识。听她口吻,好似江对岸上来的。爹!是小米呢,估摸着有十来斤。小儿媳说着,献宝地呈上米袋。 第179章 再来一段儿! 这是啥果子?咦,是毛木果吧?老大爷的大儿子顺手拿了个果子,眼底满满都是回忆,小时候跟着老太爷去乡下玩,吃过不少,味道还不错,而且软乎乎的不粘牙,很适合爹、娘你们的牙口。 对!那姑娘也是这么说的,说老人孩子都能吃。小儿媳在一旁附和。 老大爷已经猜到是谁了,蹭地站起来:那姑娘放下东西就走了?咋不请人进屋坐坐啊? 小儿媳委屈地解释:请了,她说另外还有事儿,下回再来看咱们。 是不是就上回送咱们小米的那个?老太太问。 老大爷抿唇道:除了她,你们见谁帮衬过咱家了?风光的时候,多少人点头哈腰地跟咱家套近乎,好处捞一点是一点。如今落魄了,这些人连面都没露过,更别说送咱家一把米、一捧菜了。 一家人不禁都联想到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亲戚朋友,深浅不一地叹了口气。 那孩子是个有心的。老太太眨了眨湿润的眼眸,哽咽道,接连两趟送来口粮,是咱家的大恩人啊。 老大爷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是不敢走动太多,咱家的成分顿了顿,深深地叹了一声,别害了她才好 爹,如今除了升职、调职还关系到成分,其他都不怎么看重了。大儿子安抚道。 小儿媳咕哝了一句:看重是不看重,但会被人丢眼刀、戳脊梁,难听话能用箩筐装。 老俩口被戳中痛处,瞪了她一眼。 小儿子也瞪了自个媳妇一眼,打圆场:那姑娘要是在意这些,就不会一而再地给咱家送口粮了。 老太太说:不管怎样,人家的恩情咱先记下,以后有了能力帮回去。阿香你把小米放到菜柜下格去,每天早晚给孩子们熬米粥喝。毛木果挑硬朗的收起来,软乎的一会儿给孩子们分分吃。 知道了娘。小儿媳自知说错话、惹公婆不高兴了,麻利地提起米袋去灶房。 一家人对清苓的好感,迅速飙升到一个新高度。 尽管除了老大爷和小儿媳,其他人连清苓的面都照过,但潜意识里,已经拿她当自家人看待了。 清苓还不知道无意中的帮衬竟给自己拉到了一伙坚不可摧的盟友,此刻的她,正在邮局和李四婶偷摸交易。 李四婶看到清苓从背篓里抓出来的山鸡,高兴坏了。 唉哟喂!你真给我弄来了?好好好,太好了!多少钱我算给你。 四婶不着急,这还有鸡蛋呢。清苓又把鸡蛋拿出来。 李四婶眼梢的褶子又多了,笑得见眉不见眼。 山鸡、鸡蛋还有两斤半的毛木果,清苓统共收了她六块钱。 这价格一点不贵。 且不说这个时节,供销社它不卖鸡因为还没到收鸡鸭的时候。 鸡蛋倒是有,但往往是刚收进就被调去了大城市。小县城的居民有钱还不定吃得上。 单说毛木果,这水果外头想买都买不到,两斤半装一篮,送人多体面! 李四婶很满意,给了清苓钱后,还特地送了一张工业券给她,说是闺女的婆家送来让买喜盆的,有的多就送她了。 清苓高兴地收下:谢谢四婶!我在这祝孩子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