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香江1981在线阅读 - 第213章 四大船王

第213章 四大船王

    饭桌上,杨辰一边跟薛父聊着天,一边奇怪今天怎么回事。

    要说薛氏制业广告做的很成功,薛父应该很高兴才对,可是现在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虽然薛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是熟悉他的杨辰、薛母以及薛雨菲却都能够很清楚的感觉到。

    见薛雨菲使劲的朝自己眨眼睛,杨辰给薛父夹了一道菜在碗里面,开口问道:“伯父,是公司出了什么事吗?”

    “摁?”薛父动了动筷子,疑惑的看向杨辰,“没出什么事,为什么这么问?”

    杨辰看了看薛雨菲和薛母一眼,相互对视下,不解道:“那伯父你怎么还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唉”见三人脸上都不由流露出关心的神色,薛父放下手上的筷子,轻叹了一口气:“我这不是在想公司的事,而是今天见了一个人。”

    杨辰好奇的问道:“人?伯父你今天见了什么人?”

    薛父犹豫了一下,随即开口道:“这段时间船运行业不景气,今天赵船王来公司见我,想请我帮忙。

    这段时候你也知道,薛氏制业一番整合,你伯父半辈子积蓄都投入进去了,那里还有什么余钱。”

    “可是,早年赵船王帮过我,如今他亲自上门,我却帮不上什么忙,心里总是有些不是滋味。”

    “赵船王?”闻言,杨辰通过前身,了解到了薛父口中的赵船王是哪一位。

    上世纪70年代,香江作为全球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其重要的航运行业诞生了所谓的香江四大船王。

    他们分别是‘环球航运包钰刚、东方海外董浩纭、万邦集团曹汶锦和华光航业赵丛衍。

    而薛父口中的赵船王,就是华光航业的赵丛衍。

    船王赵丛衍出生于江苏,早年曾在长嗨当过律师,后来转行成立船务公司,帮助货主租船,赚取佣金。

    1945年,赵丛衍看到内陆物资短缺,敏锐地感觉到航运业大有可为,随即倾其所有,买下一艘二手货轮,借此成功的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赵丛衍不得不带着妻儿离开上嗨,移居香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香江船运行业的高峰期,赵丛衍因此赶上了这一时代的快通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船队数量越来越多。

    最后在成功拥有60多艘船时,旗下的“华光”于1973年在香江证券行正是上市,从此开始真正涉入全球海域。

    在香江四大船王中,包船王专营油轮,董浩云船王主攻货柜轮,而赵丛衍赵船王则擅长经营散装货轮。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发展的顶峰,最后都会遭到内部或是外部的打击。

    同样,船运行业也是如此。

    一九七三年,世界局势风起云涌,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对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同时,欧佩克各产油国实行价格同盟,促使油价猛涨,世界性石油危机由此爆发。

    石油危机产生两大直接影响航运业事件。

    一是,西方政府和石油大亨们充分意识到依赖中东的石油,无疑是在为自己编制绞索。

    于是,他们纷纷开始了“自产之路”,欧洲的北海油田、美国的德克萨斯油田、南北美洲的墨西哥湾等等,这些油田相继被开采出来。

    这让石油产地和用地的距离大大缩短,出油的捷报,使世界船运公司业务大减。

    二是,石油危机,促使石油进口国政府和石油商加大储油量。

    日本是石油消耗大国,香江四大船王的油轮,大多都是租赁给日本的航运公司。

    而日本从石油危机爆发起就加紧储备石油,到了七十年代罐满库盈的日本,突然削减了石油进口量。

    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新兴的造船大国,为了抢揽生意,不仅把造价订得比传统的造船大国要低很多,还提供优惠贷款资助那些有资信的订造新船的船东。

    尽管海运业务在一天天减少,运价也开始不断降低,但这似乎足以用低价新船的优势来弥补。

    船东对新船乐此不疲,日韩造船公司的所有船坞都矗立着船壳的巨大轮廓,新船产销开始进入疯狂状态。

    世界船运业务减少的同时,新船又在源源不断增加,这直接加大了船运行业的竞争。

    一开始,大家都在为日韩两国低价销售船只感到欣喜,疯狂抢购扩大自身船运规模。

    可随着船只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量却越来越少,船运的冬天随之来临了。

    与汽车一样,船只即使不开,停在码头每天开销也是惊人的。

    同时,新船随着时间流逝,价值也在一天天不断下降,在加上船只因为停放在大海里,每天经受大海的腐蚀,船只包养也是一大笔开销。

    收入越来越低,开销却前所未有的大,整个船运行业都在哀嚎,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当属董赵两家。

    至于为什么说只有董赵两家受到的影响最大?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很富有远见的人了。

    那就是咱们的包船王,早在石油危机爆发,而日韩两国又拼命造船之际,包船王就意识到了危险,开始弃船登陆。

    从七十年代中开始,包船王就将自己通过航运赚得的钱投向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行业,其手下的船队更是不断被抛售出去。

    售价之低,令当时那些仍然看好航运前景的船东们,即惊讶又兴奋。

    他们一边嘲笑包船王傻的同时,一边爽快地拿出钱,买下从天而降的便宜货。

    当时,同样看好世界船运行业的赵丛衍,认为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于是,他学着投机冒险,趁着新船售价低,进行疯狂的扩张。

    几年下来,赵家的船队规模越来越大,但一直萧条的船运行业,却始终看不到尽头。

    业务下降,船运盈利不佳,赵家手里的船队开销日益加重。

    面对如此局面,赵船王能一路走到今天,自然不可能一点头脑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