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页
书迷正在阅读:馥欲、偷上姐夫(1v1/出轨/高h)、跟女朋友的姐姐睡了(百合 高h)、和首富老公结婚后、王爷,王妃貌美还狠凶、重启1991、复活后我开了猫咖、飘渺追寻、年下、暧昧不清(青梅竹馬1v1)
要说宁成帝也真的是纠结,这人就寝休息了吧,他嫌没人招呼,人家没就寝休息,又开始不满了,这可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反正如今面对各种双标的宁成帝,白芷的态度和反应就是,闭嘴,微笑,低头,装个傻子。反正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嘛,她干脆就不费那个力气去讨好宁成帝了hellip;hellip; 反正也讨好不了hellip;hellip;╮(╯▽╰)╭(手动拜拜) 宁成帝大步走进正殿,就见上首坐了个风姿如竹、清冷淡漠的少年,他穿着一身简单的干练劲装,一头鸦羽般的长发用玉冠束起,整个人看上去丰神俊朗,钟灵毓秀,好似这天底下一切的美好都荟聚于身。 一直到真正直面玄渊的男子装扮,宁成帝心中才一沉,完全的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确实是男子,而他也用不着再自欺欺人,又或者抱着什么希望渺茫的侥幸。 长长的吐出一口气来,像是要吐出心中所有的郁结,宁成帝最后勾了勾唇,露出一抹淡笑来:你打算要出宫了?正好,等lsquo;你rsquo;的葬礼过后,朕就封你做国师,嗯,说来,江湖的事情还要劳你出手。rdquo; 宁成帝坐到玄渊身旁,在抛开了那些情爱纠葛后,他还是一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帝王,封许清宁为国师,不仅仅是出于他对于许清宁的信任,还因为江湖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掌控欲很强的帝王,宁成帝其实早就想要对江湖出手,只是可惜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对江湖出手,也并没有信得过而且实力超群的人。 在他看来许清宁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首先他非常值得信任(hellip;hellip;),其次他是道家之人,讲究无为而治,对于权力和财富并不在意,这一点从他在宫中的表现就能够看出来,最后却是,许清宁却是有这个实力。 玄渊很快就明了了宁成帝的意思,在微微沉吟后也就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mdash;mdash;虽然许清宁本身不懂武艺也不会医术,但是没有关系,他可以学啊! 玄渊走了这么多个世界,那些武功秘籍和医书也不是白看的,给许清宁留下几本秘籍也就够了,让他自己去学吧!反正看宁成帝的意思,虽然不说要将整个许家族灭,但是日后想再进朝堂也是难了。 不过,这种镇压江湖的国师,让玄渊忍不住再次想起那个久违的朋友杨玄之,这让他不由微微勾起唇角,露出一抹淡然却隽永的微笑来,抬眸看向宁成帝,玄渊道:国师府的话,能按照我的想法来建吗?rdquo; 这不过是件小事,宁成帝自然不会拒绝,就点头答应了,而且有些好奇的问道:怎么,你对建一个怎样的道观,其实早就想过吗?rdquo; 玄渊微微摇头,眼角眉梢流转着淡淡的笑意,他嗓音清冽,语气柔和的说道:我没有想过,但是我有见过。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的那个道观就挺不错的。rdquo; 想到就去做,玄渊站起身大步走进了书房,铺开画纸调好浓墨和各色颜料后,手中羊毫在画纸上轻轻晕开,就绘出一个白瓦青砖的道观来,栩栩如生,精致极了。 玄渊将那座道观的全景都画了下来,包括那道观后的七层高塔,包括那一片埋着好酒的梅花林,在玄渊笔下,一个遗世独立、肃穆清隽的道观模样渐渐凝于纸上,仿佛能让人透过这幅画看到画中那处道观于某处真实存在一般。 就按照这个来建吧。rdquo;玄渊丢下手中的画笔,右手衣袖轻轻一幅,一股劲风吹过,画纸已经干了。 他将这幅画递给宁成帝,目中露出几分淡淡的笑意来,似有深意一般的说道:这段时间以来,多谢陛下的照顾了,说来我一直没有回报陛下的照顾,今日临别,就送你一个礼物吧。rdquo; 玄渊眉眼微微柔和,勾唇朝宁成帝露出一个清淡的微笑来,下一刻,宁成帝就感觉自己眼前一黑,当下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在香甜的黑暗中,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嗓音清冽,语气淡然平静的声音说道:送你一世长安,康健安顺,算是对你的感谢和补偿。rdquo; 第267章 一个小番外 国宴中,前来朝拜的匈奴使臣悍而行刺陛下,嘉妃为宁成帝挡住暗箭,红颜薄命、毒发身亡。因救驾之功,嘉妃被追封为嘉皇贵妃,陛下命以皇后之礼下葬,位居妃陵诸位妃嫔之上。 嘉妃生前所住的倚梅轩落锁封宫,陛下特令不许任何人进入倚梅轩,自此后倚梅轩不对任何人开放,宫中妃嫔皆不可入内。陛下特令将倚梅轩保持为嘉妃生前的摆设和模样,不许任何人随意改变。 而在嘉妃救驾身亡后,嘉妃之父上书乞骸骨告老(hellip;hellip;),陛下允之,然晋许家长子为正五品吏部侍郎,又册封许家次子为国师,且为此特在京城中修建国师府。 嘉妃的死对于前朝而言,并不算太大的事情,不管嘉妃在后宫如何受宠,如今已经身亡,而且并未留下子嗣,就算被追封为皇贵妃,也不影响什么朝堂大势。 所以在国宴过后,朝中大臣们的目光更多的停留在匈奴之事上,匈奴使臣胆敢刺杀陛下,对于大宁和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极大的损伤,甚至可以说已经让双方交恶了,对于如何就此事向匈奴族讨要报酬,朝中是争论不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