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朕的江山又亡了[重生]在线阅读 - 第230页

第230页

    宋青阁倒没多放在心上,闻言也只是清淡说道:“朝堂上的关系不都这样?帝王的防范和猜疑无非也就那些,还能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卫央其实知道东厂有人盯着华扬舲,似乎还同时盯着宋青来,感觉皇帝对华扬舲这个人关注有些过多了,但也当真没人知道华扬舲此人到底有什么问题,现在听宋青阁这么说,卫央也觉得事情可能也确实没什么好奇怪的,皇帝对孙秉德,对裴元恺,甚至是对宋青阁,不都是如此复杂的思绪。

    “你觉得没事就好。”卫央应了一声,又嘱咐道,“但还是别和华扬舲走太近,陛下这么防着他,我觉得……总是有点道理的。”

    作者有话要说:  宋青阁:我常常因为自己知道得太快而与大家格格不入

    放心,我是不会写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感谢在2021-06-26 17:26:37~2021-06-27 17:56:1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顾长安 17瓶;十七 6瓶;saya 2瓶;落隰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2章 思念如狂

    今日已到十二月二十六, 沈辞和岳亭川都已率军入了绥坊,离京城还有三天的路程, 旁人津津乐道一番大军还朝是件好事也就罢了,不会那般满心期盼,但显然谢如琢不是这样。

    他已经不想再待在京中了。

    想快点见到沈辞。

    但此时的他还在永宁宫听杜若说重开国子监的事,先生尽职尽责,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其实没听进去几个字,还得摆出温和的笑容, 以示自己的满意。

    “衡川和宁崖都差不多收回来了,明年夏天可以考虑正式下诏重开国子监,去年收回衡川东部时,臣去过一次衡川,当地还是保留了不少府学、州学和县学,朝廷可以像往年一样纳一批岁贡生, 但鉴于国子监新开, 名额可以比往年多上一些。陛下可以趁着明年及冠之年, 并收回衡川和宁崖的喜事,再加选一次恩贡。”杜若照旧露着如沐春风的微笑,不缓不慢地和谢如琢说国子监的事, “臣还有一个想法, 先前同陛下说过,如今文坛凋敝,大家做学问的兴致都不高, 其实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并非好事, 文人不只是要在朝堂上一展抱负,文章学问也是毕生的修行,没有人继续对这些东西不断探求, 我们还能为后世留下什么?”

    谢如琢心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但所幸他装模作样惯了,摆出一副凝重的样子也很能骗人,说起话来也侃侃而谈,未有丝毫心不在焉的样子:“先生所言有理,这也是朕为什么还是想尽快重开国子监的道理。虽说大虞一直以来更重文而轻武,但其实到了现在,颇有些文不成武不就的意味。各地府学、州学、县学里安心教习学问的老师也不多,教出来的学生又能好到哪去?”

    “能入官学的都应是日后的国之栋梁,但这两年却甚少能见到真正的有识之士,当时开恩科时,最后入仕的大部分都是未曾入过官学的。官学是家国的脸面,不能丢,必须要兴盛起来。官学的学子也不能一直这么沉闷下去,朕有时候倒是更希望学生们能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那样反而能看出年轻人热血未凉,国家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今后才能有希望。”

    “陛下能这样想,臣很欣慰。如今官学确实太沉闷了些,前些年朝廷混乱,大家读书没了从前的那般志向,很是消沉,觉得就算入了朝堂也没有出头之日,或是觉得还不如站好队更重要。”杜若点点头,“如果陛下真的要臣去做国子监祭酒,臣就是想改变这样的状态,不想在最大的官学中看到这样的场景。臣想让天下有识之士齐聚国子监,心怀家国和百姓,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还要在这里能够说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从前的论道会,有时学问是需要辩论的,而有时,治国良策也是这样辩论出来的。所以臣向到时候也在国子监开一个论道坛,谁都可以上去请人论道,什么都可以谈,不必担心会因此有麻烦,或许学生也可以找老师论道,还可以找朝中的官员论道。若是真能这样,大虞的官学和文坛都会有希望的。”

    这个提议有些大胆,谢如琢觉得可堪与他提的抹去署名推选更惊世骇俗,在太.祖和太宗时期,国子监还有各地的官学都有类似的论道会、清谈会,学生们坐而论道,畅所欲言,就算抨击朝廷的政见也不会被论罪,反而许多学生因为这样的事而闻名天下,受文人追崇。

    那时的大虞文坛,以敢说话为荣,人人都可直抒胸臆,畅谈国策,而皇帝也能做到兼听则明,接纳那些不好听但对治国大有益处的话。

    那时的大虞,欣欣向荣,一派兴盛。

    之后,大虞的国势陡转直下,一年不如一年,朝堂上没有了敢说话的人,就连言官也卷入了纷杂的混斗中,成了各派倾轧最有用的利器,弹劾不看根据,而看利益,而各地官府也一再没落,学生们更不敢再说话,想要走入朝堂的也甚少是真正为了家国天下,更没有人肯专心修习学问,为后世留下千古文章。

    其实谢如琢不是不能理解后来的皇帝对论道会的排斥,能有人说出对国政的批评是好事,但多了有时也不见得是好事,一个国家的稳定到头来仍旧离不开“控制”二字,上位者总是要对一切事务都有掌控力,不能让一些东西脱离掌控,愈走愈远。因而帝王之术最难的也就再于如何最好地“控制”,收放自如才是最上佳之选,什么时候该收紧手中的线,什么时候又该适当放松,是每一个皇帝一辈子都在费尽心力去做的事,可能一个地方没有收放好就是致命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