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感同身受
还不等朱棣多品位几遍,唐均那边又是一张纸刷的递了过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朱棣才刚看完,就忍不住浑身一震。 写的好,这又是一首极品的上乘佳作,能够写出这种诗篇的人,绝对是对家国大事有着极深体悟的顶级人才。 开头两首诗,朱棣还有时间慢慢的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其中的味道,顺便发表一通自己的见解。 可是等后面几首诗出来的时候,朱棣今天只有朗读的时间,想要发表感慨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唐均写诗的速度,比他读的还快,朱棣甚至需要手忙脚乱的去接写好了的诗,根本来不及做其他念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第三首,朱棣读完之后,能够从中感受到波澜壮阔之感,但是没时间了,只能往沙发上一放,然后接过第四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朱棣读完这一首,即便是再忙再赶,也不由得呆愣了几秒钟。 好一个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完完全全的诉说出了,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苦累。 即便再苦再累,明知上战场部分人有去无回,战士们还是需要义无反顾的拿起兵器上前线。 这就是大明军人之魂,唐兄弟写的好! 然后又是第五第六首,朱棣甚至都没读完,唐均写好的诗就已经递到他手上来了,这可把朱二陛下给急得满头是汗。 这位大明天子火急火燎的,一只手一张纸,读完这边读那边,生怕错过了什么绝顶好句。 毕竟前面几首诗,已经让朱棣完全知晓了唐掌柜的写诗水平,任何一首都是精品。 后面几首想必肯定不会差,因此朱棣是舍不得漏过任何一个句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首刚刚读完,朱棣就忍不住鼻头一酸,将领和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爹生娘养,埋骨他乡亦是大明的损失。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族。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朱棣看着是连连点头,这首诗也写得好,投笔从戎,不就蕴含在其中吗。 随后第七首。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八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两首诗都让朱棣忍不住暗自摇头,不是写的不好,而是让这位大明天子感到有些黯然神伤。 大明的对外战争,以及保卫家国,守土护民,都是无数士兵用鲜血和血肉之躯铺出来的路。 只可惜有无数大明士兵,却永远葬身在了地下,正是这些让朱二陛下感到有些难受。 写到最后两首诗了,唐均似乎是要喘口气歇一歇,毛笔在纸上顿了顿,总算给朱棣留下点缓口气的时间。 朱二陛下常出了两口气,就看见唐均继续在纸上写了起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朱棣现在已经完全随着唐均所写的诗而变化情绪了,刚刚那两首让他情绪低落,有些难受。 这第九首诗一写出来,朱棣顿时眉头一挑,情绪又高涨起来,原本低落的心情再度昂扬。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他很喜欢,非常能够让他精神振奋。 单单第三句那个单于夜遁逃,朱棣就表示自己很喜欢。 以他接受的文化教育,当然知道这首诗,看似是在写汉朝时朱广,卫青霍去病等绝世名将,杀的北方匈奴溃不成军,匈奴单于都落荒而逃。 但实际上却表明的是,中原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碾压。 这可不就是个上好的兆头吗,大明很快就要对北方的突厥人动手了,这首诗一拿出来,不就象征了大明的必胜吗? 好,这首诗写得好,朱棣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回去之后就要挂起来。 再把这第九首诗也叠到了沙发上之后,朱棣等待起了唐均的落笔之作。 看唐兄弟这架势,最后两首诗花的时间肯定最长,要论质量和水平,指不定比前面几首还要高明一些。 刚刚那首单于夜遁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就等作为底轴的最后一首诗了。 就像考试一样,一般最后一道题都是最难的,要放大招也是在等最后放。 果然,唐均在思考了一阵之后,缓缓的挥舞起了手中的毛笔。 也不像先前那般行书潇洒自如,婉转飘逸了,反倒变成了四四方方,十分严肃工整的楷书。 朱棣不由整个人都惊讶了起来,有时候写什么书法,就代表了这首诗是个什么意境。 看来最后一首诗,情感比前面所有的诗都要强烈,否则唐兄弟绝对不会行书变楷书。 很快,随着唐均一笔一画的勾勒出一个个大字,这首诗就浮现在了纸上。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大明人,死亦大明兵! 在最后一个字落笔之刻,朱棣顿时浑身一震,只感觉热血涌上头来,浑身寒毛倒竖,不由得感到头皮发麻。就单单这首诗,仿佛景象已经浮现在他的眼前。 在万里之遥的西域,一座孤零零的孤城,镇守在大明和外邦的边界上。 不论是番邦小国的野心之辈,还是西域中那些极度不稳定的危险分子,任何想要动摇大明在西域政权的存在,都需要越过这座城池。 无论是多少敌人,无论敌人有怎样的战斗力,也不管镇守城池的大明士兵要血战到何种地步。 这座城池中的大明士兵始终不后退半步,活着是大明的士兵,死了也是大明的忠魂。 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却仿佛在朱棣眼前完整的展现了无数个画面。 在震撼过后,朱二陛下就忍不住有些泪目了。 文字的感召力向来是极其强悍,从这首诗中,朱棣能够清楚的体会到,大明将士的忠魂和荣耀。 这就是大明强盛的根基和关键! 在浩浩大明,万邦来朝的巨无霸帝国之下,是无数大明将土埋骨他乡,永镇边陲换来的。 正是有着忠义无双的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打造出来的大明帝国,才换来了天下万民的安康。 虽然朱棣不知道唐兄弟是如何写出这种意境的,虽然大明立国至今也不过才余年。 但就是这种景象,朱棣却能想象得出,他的眼光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大明在西域真就有这么一幕景象。 震撼了好一阵子之后,朱棣才深吸了几口气,把情绪平稳了接着郑重其事的接过了这张纸,又反复朗诵阅读了好几遍,才忍不住开口问道:“唐兄弟,你是如何描绘出这般景象的,莫非你今年才这般大的年纪,我还真要以为你上过战场扛过刀枪。” “倘若不曾杀过战场杀过敌,恐怕不会有这般真切的情感,也写不出这般波澜壮阔的气势,更加不会有你这么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