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在线阅读 - 第1051页

第1051页

    甚至还走出国门。

    暖暖的师傅罗伯特,每年都会背着画架来雁栖山采风。山山水水以及种种可爱到爆的小动物,都成了他笔下的模特儿精灵。

    加上他本人对于雁栖温泉的倾情推荐,着实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

    雁栖公社的未来,不可估量。

    但凡有脑子的,都想到了这一点,这不纷纷请托走后门,希望能分配到雁栖博物馆来工作。

    我听公交车师傅说,今儿跑咱们公社的班车,从早上起就没一辆跑空趟的,今儿又有很多人过来?

    博物馆的下班时间一到,李翠琴抱着两岁的闺女,上来找盈芳唠嗑。

    前几年,国家放松了农村的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允许头胎是闺女的、或是二婚再结合的家庭再生一胎。

    李翠琴拿掉节育环没多久就怀上了,可把林大个激动的,一米八的军汉子,居然掉了一把金豆豆。完了生怕李翠琴累着坤着,抢过家里大大小小的活计,连女人家的内内都是他搓洗的。

    可以这么说,打从李翠琴诊出怀孕开始一直到生,都没碰过凉水、干过重活。

    村里的糙汉子们看不下去,直言道:林大个,你这是把你媳妇当老佛爷供啊。就不怕生下来是个闺女?

    闺女怎么了?闺女他才高兴。

    当然男娃子也一样喜欢,只不过家里有一个了,继子也是子,二胎来个闺女,子女双全凑个好字,林大个觉得此生都圆满了。

    村里人当时以为他在说笑,乡下人谁不想多生几个儿子?尤其林大个结婚至今,还没自个的亲生儿子,继子再亲,又不姓林、流的也不是他老林家的血。

    没想到李翠琴真生了个闺女,林大个也真的如他当初说的,将这个闺女疼到了骨子里。这简直刷新老一辈们的思想。

    村里的妇人们回家拧着自家的汉子,要么是数落:看看人林大个,多疼他媳妇闺女,再看看你们!要不就是嫌弃:哪天能像林大个一样帮我拧个衣服水、烧个柴火,我也乐意天天给你端洗脚水

    村里的大老爷们悲剧了。这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强也就算了,别人家的男人也成了自己的对照指标。还让不让人过日子啊!摔!

    幸好林大个带着妻子、闺女搬雁栖大桥那头的部队家属房去了,要是天天搁眼前晃,各家能时时上演全武行。可搬家属院有个不好,那房子太新太考究,白墙、黑瓦、玻璃窗,羡煞了村里的老少女人,见天地在家里嘀咕。没说亲的姑娘,不再盼着嫁城里工人,而是盼着嫁基地的军汉子,津贴高不说,城里考究的福利房免费送。

    如此一来,基地里还没对象的年轻小伙儿成了媒婆嘴里顶热门的风向标。

    李翠琴家军校毕业的儿子苍竹,也在其中。这也是李翠琴不怎么回村里、回来也是悄默默的原因,就怕被各家妇人包围,争着介绍自己的闺女,正当婚龄的也就算了,个别小学都还没毕业好吗。那滋味忒酸爽。

    嫂子怎么这时候过来?入了秋天黑得早,抱着俏俏走山路要小心点。盈芳原本准备加班的,见李翠琴来了,想想很久没准是下班回家吃饭了,洗净了手,接过李翠琴怀里的俏俏,边逗边往外走。

    今儿老林轮休,晌午带我们娘俩去街心公园玩,遇到放炮米的,我拿米换了几斤年糕炮,你不是喜欢吃这个吗?趁热乎给你送点来。李翠琴说着,抱回闺女,递给盈芳一大袋米炮,有一半是晒干的年糕片放的,咬一口松松脆脆。

    盈芳高兴地说:嫂子有心了。走!上我家吃饭,晚了就留我们那睡。林大哥那让我爹骑车去知会一声。

    那感情好!你们家那新屋,我还没看够呢。李翠琴笑着说。

    第806章 骄傲

    说到盈芳家推倒旧屋盖的新房子,那绝对是雁栖公社头一份,不,应该说是江北头一份。

    相邻两座旧院推倒后,合盖成了一座两层半的大洋楼。

    碍于院墙间的小路不归盈芳家所有,属于公社的集体土地,洋楼一层,是独立的两座小楼,二楼开始才衔接成一体。

    二楼往上的阁楼,也不是规规矩矩的平屋顶,而是中间尖、四周一圈平台式的矮屋顶。

    尖屋顶的南斜面装着萧三爷托老熟人弄来的卫星天线。

    有了卫星电视,盈芳家更受大伙儿欢迎了。只要是农闲或节假日,都会有老人、孩子来盈芳家看电视。

    爱屋顶用来干嘛呢?天气好的时候,平台上晒晒菜干什么的。晒在屋顶平台比院子里干净多了,人来人往的也不影响走路,总之很实用。看上去又给人一种小城堡的感觉。可谓是实用和美观相结合。

    洋楼的进深依然按着老宅的进深,十分深阔,每间房都带着窗户,敞亮又开阔。

    最让盈芳满意的就是厨房了,大大一间,双口土灶和现代煤气灶的和谐结合,还沿着墙壁打了一溜的料理台和橱柜。锅碗瓢盆以及杂七杂八的东西,不用的时候都收在橱柜里。不会让人踏进厨房无处下脚的逼仄感。

    屋前屋后的院子也整修了一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不再限制农户的鸡鸭只数了,相反还鼓励家庭养殖。

    条件好的人家,还租赁集体闲置的土地,办起家禽养殖业,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发家致富的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