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可汗在线阅读 - 第201节

第201节

    狼牙棒“呼”地一声砸了个空,却砸在了马头上。薛崇训几乎听见了坐骑的头骨破裂的声音,摔下马的刹那间,他飞快地将手里的横刀向前猛地一送,听得“噗|哧”地一声,也不知插进了那货的肚子还是胸膛。薛崇训急忙松手。“你|妹!”他骂出来的同时“哐”地一声摔在地上滚了好几圈才停下来。

    顾不得疼痛咬紧牙关他急忙挣扎着站起来,不然哪匹马的铁骑要是踏自己身上,好几百斤的力量骨头不得被踏碎了?

    天旋地转中他听见焦急关切的喊叫声,但马上意识到不妙,因为他发现前方一匹战马正直接冲撞过来,人和马撞显然不是什么好玩的。他脑子里完全顾不得想任何问题,实际上在这种剧烈运动中大脑几乎啥都没想,一切反应几乎是身体本身的条件反射。就如以前无数的练习动作,他使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熟练的招数,左腿跨出飞快地一转身!

    “呼!”那匹马擦着薛崇训的身体冲了过去,只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站在地上只感觉到马的奔腾,连马上的人什么模样都来不及看见。

    然后听得“铛!”地一声巨响,薛崇训的胸口一闷,胸甲上被砍了一刀,在猛力冲击下又仰摔倒地。

    这时唐军将领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冲了上来把薛崇训死死围在中间护住,后面的骑兵也到达与吐蕃壮汉战将起来。“乒乓哐铛……”噪声震得人发懵。

    “薛郎!”一个声音隐隐传到他的耳朵里。

    薛崇训喊道:“我还没死,别管我,杀吐蕃赞普!胜败在此一战!”这时他看见张五郎正张弓搭箭对准前方,便又喊道:“射人先射马!”

    “砰”地一声弦响,张五郎神射果然一箭射翻了墀德祖赞的战马,让他摔倒下去延缓了跑路。众军呐喊着猛攻,可挡在前面的那队吐蕃壮汉战力了得,估计是赞普的亲随。只见挥舞着狼牙棒的那个壮汉一人敌三员唐军猛将,说是迟那是快“哐”地一声一个唐军将领头盔上就挨了一棒顿时头破血流地落马。

    这时薛崇训顾不得换马,拔出腰间的另一把横刀便徒步奔上去,双手握刀横扫,“嘶”地一声惨叫,那狼牙棒将领的马前蹄血淋淋地折断,向前跪倒,马上的人顿时乒乓摔在地上。后面的飞虎团将士围将上去,乱刀乱枪将其剁得血|肉模糊。

    又是一声弦响,张五郎一箭射中人马中吐蕃赞普的背心,但见那厮依然急匆匆地翻身上马,箭矢还在背上估计披了重甲没伤要害。

    就在这时只见李逵勇“霍”地爆喝了一声,长槊左挑右击片刻便将两骑捅将下马,策马向前冲出几十步,抓起马槊对准墀德祖赞猛投了过去,“啊”地一声惨叫,长枪透进了那厮的后背。周围的人急忙救起策马而奔。

    “李逵勇好样的!”薛崇训赞了一句来不及欢呼便急忙喊道,“赶紧去帮他!”

    话音刚落就见四面敌兵向孤身冲过去的李逵勇围攻而去,李逵勇急忙拔出佩刀迎战。后面的张五郎飞快地从箭壶中抽箭、上弦……他满头大汗,一脸紧张。周围的大将和飞虎团将士个个都忙作一团。

    飞虎团众军队列早已散乱,混战着冲到李逵勇身边策应。乱战中薛崇训听得鲍诚的声音道:“吐蕃赞普死了没有?”

    李逵勇喘|息着的声音道:“胸都穿了,能活他是神仙!”

    “吗的,封侯的机会被你抢了!”

    时中央的神策军和左右翼主力都在大战未能及时接应过来,飞虎团众将士周围全是敌兵,死伤惨重。但吐蕃中军那边也很糟糕,被搅得一团乱。赞普中枪落马之后更添颓势,虽被人救起但左右已失去秩序。

    空气冰冷,薛崇训却觉得盔甲里面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大张着嘴喘气奋力带兵冲锋。此时他的脑子里几乎是一片恐怕,剧烈|运动之后感觉头部缺氧还有些昏,来不及多想只顾着厮杀去了。

    壮汉鲍诚凑准前方一枝最高的吐蕃旗杆带着几骑杀将过去,一刀劈下,那抗旗的吐蕃军士将旗杆深深插|进地面软倒下去,木杆上被手抓出一道血迹。

    “砍倒!”一个声音大喝。

    鲍诚遂一刀劈向旗杆,那旗帜便歪倒下去,旁边的唐军骑士急忙接住,完全不顾自身安危,急不可耐地收旗……这玩意好像是王旗,缴获了那就是黄灿灿的黄金和威风的官帽!

    几乎是瞬息之间,吐蕃军人海就大乱起来,王旗一倒连中军都给端了士气立刻跌到了冰点。北面的三股大量唐军部队凶猛冲杀,吐蕃阵营前方闹哄哄一片乱奔,场面犹如东海的水被烧沸了一般……

    极目望去,南面的吐蕃后军也掉头而奔,完全制止不住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这样一个场景突发在眼前,他们还有什么战心,几乎所有人都调马头边战边跑。

    神策军很快就冲到了飞虎团这边,骑着马边追边杀,箭矢乱飞。薛崇训愕然地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观,那旷原和起伏山野之间数十万的马浩浩荡荡地向南奔腾,就跟非洲草原上遇到自然灾害狂奔的无数野兽一样。

    薛崇训虽然一开始就祈望着胜利的到来,但此时此刻他几乎没有心理准备,怔怔地看着大海的沸腾脑中一片空白,本能的兴|奋冲昏了头脑。

    神策军等三军的追击一直持续到晚上,杜暹率中军稳住阵脚跟在后面,薛崇训等人也随中军进发,一面观看“盛世大典”。沿途尸首漫山遍野,几十万人的战场上薛崇训才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流血漂橹。

    ……

    节选自《新晋书》:元年秋防,吐蕃军五十万扰河陇,帝督军。时吐谷浑相携慕容氏公主二人往吐蕃大营欲降,帝闻主被掳,怒,遂引军二千骑夜奔,烧吐蕃王帐、斩吐谷浑使、夺主乃还,赞普逃。

    冬,帝引河西、陇右、朔方、吐谷浑军二十万,屯大非岭。吐蕃军五十万屯乌海。帝顾左右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引军六万奔袭乌海。战一日,帝率二百骑冲阵,斩赞普。吐蕃军溃,大破之。

    第八十四章 前途

    唐军追击至晚上,杀人无数一路上全是吐蕃人的尸体没法计算。众军从清晨大战一整天早已是人困马乏,又因追击前准备不足缺乏照明燃料,天黑之后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部将便谏言说:“乌海往南地势越来越高,道路崎岖不平又摸黑难行,且我军对高地地形不熟,再下去追击战果也难扩大又易生变故,不若回军乌海夺吐蕃抛弃的辎重牛羊。”

    另外有人也赞同道:“夺了吐蕃的粮草牲口,不仅能充足咱们的补给,也让吐蕃人损失惨重。他们失去了这大批物资恐怕过冬困难,定会发生内乱,我们再稳图之平定吐蕃必然也!”

    薛崇训以为善,就接受了部将的建议,下令停止行军,缓缓向北撤退。

    及至天明,部将文官们清点战利品,但见各种物资堆积如山,要清点出数目可能要好些天了。

    薛崇训曾答应众军掠夺到的财物不上交国库,就地瓜分。但此时河陇地区十几万兵马消耗了近两个月,钱粮民力消耗庞大,要从外地调物劳民伤财,这批物资正好能军用……他便召集将帅商量说:“这些东西如果分了大家一时也用不了只有卖掉,那还不如将战利品折算成钱财合理下发。”

    反正都是发财,大家也没意见,便同意把所有战利品存入公家仓库,再用国库金钱补贴众将。这只是瓜分战利品,另外有斩首立功的封赏另算,总之参战的各路人马都高兴坏了,狠狠赚了一笔。边军不比神策军这样饷俸丰厚,有的出身不好家里穷得叮当响,如有一笔资产拿回家借此置业,就可以一下子改观全家人的生活脱贫。还有那些阵亡伤残的也会一次性补贴不少地产和钱粮,将他们为国牺牲的功劳算到家人头上,虽然无法完全弥补人们的伤痛,但也能为英灵的亲人尽一些抚恤。

    幕府的王昌龄一算,这一仗虽然打赢了却耗资庞大,估计得掏空国库。这会薛崇训的“钱法”刚刚实施不足半年需要实物和硬通货储备,这些事儿也够让人心烦的……好在空前的大胜喜悦心情在前,些许烦劳也就不足挂怀了。

    战后王昌龄率幕僚团默默地做着许多繁琐的事,薛崇训发现他其实很有点才能。比如在下发钱财时为了避免层层“火耗”,免得徒耗国库又未起到安抚将士的最大作用,他用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先印票据,按照各军名册将军士们的名字和功劳金钱写好登记造册,然后把票据发到将士们手里,让他们统一到官府大仓亲自领取。这样当官的不能过手钱财,就没法缩水了。

    薛崇训则忙着写捷报上奏朝廷,安排后续事务。

    一天他在鄯城见到杜暹,便约杜暹见面谈话。薛崇训细想起来那日夜袭王帐险些把神策军败光,幸亏有杜暹来救,他打内心里有些感激,言辞之中也不掩饰。

    杜暹在西域北庭河陇都带过兵,官至都护或节度使,可他本身是文人出身。节度使因唐末的原因造成军阀的形象,其实这是个不定设的文官官职。杜暹也不例外,他本人长得肤白富态,衣着圆领长袍边幅也修得很整洁,完全就是一个文官模样,投足之间也有一股子飘逸和文墨气息。他听到薛崇训话语中的真诚重视,估计已经心花怒放了,不过面上还是一本正经很淡然的模样……文人的通病,其实大家都是俗人,不是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看淡功名利禄的,不过嘛气节和风度必须得装出来。

    “此战非同小可,用功高盖住来言已不足。”杜暹忙回报出一副靠近薛党的态度,煞有其事地进言道,“薛郎应早作谋划,回到长安之后定然不会平静。”

    薛崇训道:“我心下已有底了。”他又用谦逊的态度问策道,“杜使君认为接下来平定吐蕃的方略应该如何,计将安出?”

    杜暹道:“吐蕃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恢复困难,现在他们内部匮乏又无力外侵,不幸因此内乱崩溃也有可能,真如此我大唐心腹之患除也。所以接下来唐军不宜再生战事,一则吐蕃地势崎岖险恶,我军不熟地形气候佯攻困难;二则考虑长安风云变幻,以大军进占无利可图徒耗国力,如国内不堪重负恐重蹈隋帝覆辙。当此之计,只需一员大吏坐镇河陇,与周边各族合谋并联络吐蕃贵族,试图在吐蕃教派、种族等方面下工夫,不计手法让其整体崩溃分裂,再分而治之,是为上上之策。”

    薛崇训听罢大加赞赏,当即就拍板道:“我现在就任命你为陇右节度使,稍迟让长安补足公文……陇右节度使只是你再立新功的过度环节,等你办成分裂吐蕃的大功业,朝中大臣也口服心服,我便保你出将为相。”

    杜暹大喜道:“多谢晋王栽培。”

    薛崇训笑道:“好说,咱们虽然相处不久,但你一见面就救了神策军,这份大礼我记着。以后你便知道晋王府的人处事如何,对待自己人都是如春风一般的温暖啊。”

    杜暹愕然,要这么说下去就太腻歪了有失他文人格调,他便急忙打住,旁敲侧击地隐晦表明自己的立场。

    ……

    吐蕃败军遁入高原之后,因赞普阵亡群龙无主,一时间乱作一团。又因失了辎重饥寒交迫,情况十分不妙。他们的军队人数在战场上损失不足三分之一,但是铁定无力再战了,后勤困难别说粮草军械,就是防寒的帐篷都奇缺。每天冻死饿死的人不断增加,残酷程度并不比战场上小。

    难以过冬是个大问题,此外激发的内斗也没法收场。郎氏将此时的惨状完全怪到末氏的身上,到处传言说末氏居心叵测蛊惑赞普涉险,导致赞普阵亡王旗被夺,因此才有大败。

    末氏首领辩解:如果当时主将后退,败得更快。赞普不幸身亡只是意外,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他的主张谋略本身并没有问题。

    两边矛盾激化,加之难以度日上下的情绪绝望,如今的国运前途是荆棘重重难以预料。

    第八卷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王侯

    第一章 游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太平公主坐在紫宸殿大殿上缓缓地对着手里一张纸念起来。

    另外一份关于河陇战况的捷报却被她丢在一边的御案上连看也不看一眼,只顾观摩随带送回来的诗了。其实她也不用看捷报就知道河陇战场战场发生的事,几乎整个长安及大明宫都在嚷嚷,她能不知道吗?

    殿下两边站立着两排文武大臣公卿,静静地听着太平公主念诗。大家显然一听就明白诗的意思了,因为这首诗实在浅显易懂。诗好不好自然不能看它写得有多生涩难懂绮丽诡异,更不是有多少生僻字,而是它的意境和真挚情感……显然孟郊这首是上乘之作。就连躬身侍立在木台之侧的宦官们都听懂了,鱼立本文采好点,另外还有一个张肖完全是半文盲。

    太平公主当然从来没读过这首诗,念出来之后立刻就想起在薛崇训出征前特意找人为他打造的战甲,诗中用密密缝的身上衣喻那套性能可靠的精良百炼甲也还得体。

    她沉吟片刻,薛崇训从小到大虽然在自己身边呆的时间不太多,但她还是比较了解自己的儿子,儿子们中的老大薛崇训从小只喜舞刀弄枪爱和武师们玩,不亲文墨客,教习的一点琴棋书画之技也是出于贵族子弟的考虑强迫让他学的。不料近几年倒是听说好几首诗赋是他写的,这首也是?

    太平公主不能肯定,便问下首那些饱学之士:“此诗是何人所作?”

    空前的战争胜利消息在面前,举国传颂的当口,满朝重臣都聚到紫宸殿来了。就在这种时候太平公主不问正事,却问起诗词,这让一脸严肃的大臣们不是很理解,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太平公主这是在故弄玄虚有什么深意。

    这时翰林院的一个饱学儒臣站了出来认真地回答道:“回禀殿下,古今诗赋典籍未闻此游子诗,定是新作。”

    众人都点头附和断定是新作,这大臣说话严谨小心,很难抓到他们的纰漏。既然是薛崇训从边关和边报一起送回来的,多半就是他作的了,不过大家不这么说,只说是新作……究竟是他写的还是出自幕僚文人之手也不明说。果然太平公主说:“既是新作又是崇训送来的,那就是他写的了。”大家都默然没有应答,对于拿不准的事不能随便明目张胆阿谀奉承。

    太平公主顿了顿便又说道:“华清宫已修葺完成,这冬天也来了,我过两日要去华清宫,之后的朝政常务由政事堂商议着办,如有分歧由中书令张说定裁,重大的事才送华清宫。”

    大臣们一听这个决定顿时面面相觑,有人马上就进言道:“殿下明鉴,虽然朝廷未下诏召晋王尽快回京,但微臣认为晋王很快就会上表班师回朝,且不言战事已经结束聚集河陇的十万大军可分遣各地分散兵权,晋王已无必要留在那苦寒之地;就说方才殿下所诵之《游子吟》中一句‘意恐迟迟归’不正表明了晋王的心迹?等他凯旋班师回国之时,长安乃至全国定然舆情沸腾……乌海之战大破吐蕃五十万,此战的影响非同小可,早已是天下闻名上至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议论……”他越说越慢,皱眉拿捏着用词,尽量不涉|及敏|感问题(功高盖住、天下变姓等),只说道,“届时万人空巷朝野诸事繁多,很多事都需要殿下主持大局,故微臣谏言殿下暂缓临幸华清宫。”

    这个出头提出意见的大臣完全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他没有直接说一席话中包含的隐晦意思,可这紫宸殿里坐着的站着的人都是权力场的老油条,大家都听明白了……晋王回来了这天下还姓李么?就算晋王赤胆忠心,手下那些幕僚战将愿意这样埋没自己?其实那大臣想说的就是长安的政治即将动|荡,这种时候作为李唐的实际掌权者还跑出长安去泡温泉,这是什么道理?

    在站的各位大多数都即是太平公主旧党,又和薛崇训的关系千丝万缕,理是理不清楚的。他们也不是非要提防薛崇训篡权,但是不管这天下姓还是姓薛,总得要解决才行,否则内乱起来没有人会受益。这种时候太平公主就更应该留在长安,无论是要母子协商和解还是重新开始一场权力角逐,总之是要面对的事,跑到华清宫去逃避是怎么回事?

    说完话的大臣弯着腰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大殿上安静极了,几乎是掉一根针都能听见,大家的神色都很凝重严肃。

    不料太平公主却一脸轻松,带着微笑道:“不就是在崇训班师回京的事儿么,这有什么繁琐的?到时候礼部派人到明德门布置下礼乐,依制安排好。之前华清宫的工匠分作两班日夜赶工才赶在冬季前完成,我要是今年不去,华清宫的官匠们岂不白忙乎一场?我也不能了自己的心愿。如今大唐心腹之患吐蕃元气大伤举国相庆,天下太平之时我去温泉之地享享福有什么不对的?”

    她是真不明白情势还是装不明白?大伙认为应该是后者,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几十年不可能看不到目前的事!所以大家听她这么说,完全没有人愿意将话点明。

    张说等人不动声色地小心抬头看了一眼,观察太平公主神情,因为他们站在前面离得稍微近一些。不料被太平公主发现了,她笑盈盈地俯视下来,张说忙垂目把站姿做得更加恭敬。

    难道她已有良策在胸?朝臣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太平公主道:“等薛崇训回来忙完了正事,让他到华清宫见我就行了,大家散了吧。”她说罢便直接站起来离开宝座。

    殿下的朝臣们忙喊道:“恭送殿下。”

    太平公主刚走到门口,鱼立本上前扶她的时候就小声地说了一句:“朝臣估计纳闷着呢。”太平公主“嗯”了一声道:“先让他们纳闷一阵呗,咱们不能让臣子们把什么都看透了,不然大伙儿怎么知道敬畏?”

    ……太平都走了,大臣们也就纷纷散伙,陆续向南出殿门,该干嘛干嘛。

    其实无论是威严的京师官署中的京官,还是书院中那些涉世未深的士子,每当这种场合都有“物以类聚”的现象,关系好的几个人一般就同来同往。这里也不例外,一旦结束了注重礼仪的廷议,大家就很随意,谈得来的就走一块儿说着闲话。

    自从新法合作以来,中书令张说和户部尚书刘安就走得很近,两人打得火热,经常在一块儿。这时刘安又快步追上了张说,用感叹的口气道:“圣心难测啊。”

    张说知道他在感叹什么,心说这厮完全是薛崇训提拔起来的人,这种时候可得多个心眼,别一漏嘴说出什么薛崇训听不得的话,那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中书令张说和其他很多大臣一样和薛崇训也关系不浅,但他和刘安这帮人有本质的区别,刘安根本就是薛崇训的嫡系死党,阵营站位那是很清楚的。

    “瞧今天太平公主殿下的神情言语,毕竟血浓于水,母子之情非身外之物可以比拟的。”刘安又随意地说了一句。

    张说“啊”“哦”“额”地前后应付着。

    这时刘安总算意识到张说的应酬之心了,故作不快道:“张相公把我当外人了?”

    “此话怎讲?刘相公言重啦!张某和你什么关系?”张说愕然地说表情做得有些夸张,心下却道:咱们这是在什么地方干的什么事儿?把谁完全当“内人”这种事儿,只有刚从进士做上京官的新嫩白痴才干得出来吧?

    张说觉得自己不说点实在的不足以表明诚意,便靠近了两步沉声道:“社稷大事不可能那么简单,就算太平公主和晋王也不能随心所欲。此中干系复杂,不仅有家国天下的考虑,还有天下十六道数不清的姓氏门阀,有的人这样想有的人那样想,舆情难以预料。所以我才不愿妄论。”

    “可殿下好像成竹在胸,已经有法子了。”刘安皱眉道。

    “天心难测啊……”张说用刘安的话回敬敷衍过去。

    刘安:“……”

    张说撸|了一把马脸下的大胡子,俯首耳语道:“老夫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也实在琢磨不透有什么能成竹在胸的万全之策。就说晋王的武功以前都给低估了,两千袭王帐、六万破五十万,试问当今天下谁人能挡?当下又携以少胜多之威,他手下的人真要谗言怂恿他干什么事儿,可就大了……但是殿下始终是李家的人,这个就不说了,就说天下的殷实知礼之家、大户高门之阀,以李唐为正朔者不在少数,人心所向智者顺应大流,有些事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