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 第112节
书迷正在阅读:窗边的橘子(青梅竹马h)、春日颠倒、漂亮受气包嫁入豪门后、穿成反派男配的小跟班、蓄谋童话、我靠打脸封神[快穿]、误入众神之间聊天群之后、在逃美人、净身出户后,我中了五个亿、为了搞CP我决定攻略仙尊
李大琪越说越顺,继续道:“关于销售也就是客户群体之前我谈到了,目前我已从供销内部专门划分了销售部,以专人负责销售工作。从这几天的反馈情况来看,华东地区的市场扩展效果不错,而且因为现款现结的条例,也没给厂子带来资金上的压力,接下来会向华北和内地省份扩张,但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厂子的生产能力进一步的增长……” 李大琪谈了一会儿销售,就又提到了车队方面的问题。根据之前宋援朝向李大琪建议的车队建立,现在腾飞厂已经拨款进行了车队注册,车队作为腾飞厂下属的单位存在,但在财务和管理上却是独立的。 尤其是在车队经营方面,基本由车队自主经营,腾飞厂只是派驻财务和协助管理人员对车队的人事、劳资和资金运作进行监督管理,其他的日常管理包括业务方面除去腾飞厂自身需要的业务支持外,其余都有车队自行解决。 “这个倒不错,有了这么一家车队等于多了个抱金蛋的母鸡,现在搞运输赚钱不少,而且又解决了自己运输需求,大琪,你怎么想到这点的?”秦正国有些意外地说了一句,相比落后的内地香江那边要先进许多,在内地还没有正规物流的情况下,香江早就诞生了专门的物流公司,秦正国在香江的业务没少和这些物流公司打交道,当然知道物流是供应链不可缺的环节,再加上他自己原本就是从内地去的香江,也清楚运输的利益有多大。 “呵呵,我哪里来这脑子,这个车队还是援朝建议成立的呢,我只是让厂子出了钱并且成立了这个车队而已,说白了我也是捡了个大便宜。”李大琪笑了起来,伸手朝着宋援朝那边一指。 见众人向自己望来,宋援朝也笑了,他当即就把张建国的事和大家说了说,当大家得知这个车队的车队长和负责人居然是张建国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在场的所有人对于张建国都不陌生,当然知道张建国不仅是一个老司机,更是宋援朝的舅舅,而且张建国做人做事大家也都放心,有这么一个自己人管着车队还能有什么担忧的呢? “我说援朝,你这个做法不对呀,是不是有点以公谋私的意思?”秦正国开玩笑地问宋援朝。 宋援朝一翻白眼,大大咧咧道:“怎么?觉得我以公谋私没关系呀,大不了这个车队算我个人的投入?以后不管亏了还是赚了都和公司无关怎么样?” “这怎么行!”秦正国顿时板起面孔义正言辞道:“宋援朝同志,你也是受过革命教育的人,怎么能连分辨是非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呢?老人家说过,犯了错误没关系,改正了依旧还是好同志,作为革命战友总不能看着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事,你想都别想!” 说完,秦正国突然一指林燕:“我说燕子,刚才的话就别记录了,给某人留点面子,免得他心眼小以后翻老账给我穿小鞋。” 话音刚落,众人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就变的轻松了许多。 第229章 内外 笑了好一阵,笑声才渐渐停息,李大琪继续汇报工作。 他谈到了供销的采购一块,虽然目前市场逐渐开放,但是采购一块还是限制厂子发展的最大因素。 现在国家实施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一切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这点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这样的改变要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才会彻底产生转变,从而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计划经济慢慢退出。 但在现在,因为计划经济的缘故导致厂子采购配额的极大不足,由于厂子的飞快发展和市场的巨大空缺导致生产商品供不应求,使得对各种面料、辅料的需求比最初增长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就成了难题。 目前厂子的采购除部分辅料是从香江发过来的外,其余的基本都是在沪海当地进行采购的,尤其是各种面料更是大头。 厂子里每天需要的各式面料数量极大,但配额中能满足的仅仅只是其中部分而已,其他大部分面料都要通过计划外的价格进行采购,这种计划内和计划外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双规制”。 别小看这个计划内外,在采购成本上却有着巨大的不同。按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如果计划内是一元的采购价,那么在计划外的价格通常会达到三元甚至四元的高价,其中的成本差足足上升了三到四倍甚至更多。 就算这样,计划外的货源稳定性也无法百分之百确保,这还得看同纺织厂的关系好坏,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公关”手段才能满足。 由于李大琪在纺织厂有些关系,所以直到现在还能勉强维持采购和生产的需求,可这样长久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在目前市场急剧扩大的情况下,原料需求已经成了制约工厂发展的关键了。 李大琪的这个问题抛出后,大家一时间沉默了下来,顾杰绞尽脑汁想了想建议道:“羊城这边也有不少纺织厂,要不我通过羊城的关系问问,看看有没有可能采购到同样的面料。” “价格多少?能确保多少量的供应?”李大琪追问道。 顾杰苦笑道:“这个我现在可说不准,你得先把需求面料具体数据给我,最好有样品,然后我找人去谈,可不管怎么说,货源是肯定有的,但究竟能解决多少我现在可没办法回答你。” “这……行吧,有总比没有的好,我晚点就给厂里打电话,让他们先发样品过来,如果可以的话再让采购员亲自来一趟。”李大琪如此说道。 这时候,在一旁记录的林燕似乎欲言又止,最终却又没说话。 众人一时间都向林燕看来,大家带着微笑鼓励林燕。 宋援朝留意到了林燕的表情,不过她不说宋援朝也没问,随后把目光转到了秦正国那边开口问道:“正国,香江那边的出口贸易我上次让你打听的你打听了怎么样?” “已经有眉目了,我前些天联系了几家贸易行,他们手上有不少出口订单,产品需求什么我已经让人传真给大琪了,大琪你那边样品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出来?” 李大琪想了想道:“来羊城前我已经安排下去了,因为样品制作需要重排样板再加上面料的需求和目前我们使用的有些差别,所以没这么快,算算时间还需要几天吧。” 听他们这么说,宋援朝把话接了过去:“沪海的厂子除了国内的生意外我和大琪讨论过出口的可行性,所以接下来出口环节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以沪海工厂的体制和规模,自行出口不切实际,就连羊城每年春秋两季的商品交易会大门都进不去,所以这件事还得正国那边多想想办法,正国在香江有着先天便利,香江是自由贸易港,进出口方便的很,除去香江本地的老贸易行外,正国你必须尽量寻找合适的海外客商,如果能直接从香江公司拿到订单再交给内地的话,那么从整个环节来看都在自己手中了。” “明白了,这件事我回去就办,先让香江的贸易行吃点肉,等自己有了直接客商就能跳开他们了。”秦正国聪明的很,几句话就彻底明白了宋援朝的意思。 接着,宋援朝把目光回转到李大琪身上:“出口不仅是新的市场方向,更是未来的主要方向。此外,重要的还有两点。第一点当然是出口创汇,如果我们厂子有稳定的出口创汇能力,对于厂子自身发展和政府方面的扶持政策是极为有利的。” “至于第二,这件事也和原料采购也有极大关联,如果能拿到出口订单,那么原料需求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困难了,毕竟出口创汇是国家的大事,国家在政策上是有倾斜的,有出口订单在手,地方上自然会保证厂子的原料供应,这点是关键!” 宋援朝的话让李大琪眼睛顿时一亮,他倒没想到这点,现在宋援朝这么一提醒他猛然记起似乎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如果厂子里有长期稳定的出口订单,不用厂子自己去申请,恐怕相关部门就主动帮他们搞定原料问题了,要知道眼下国家急缺的就是外汇,相比普通需求哪里有出口创汇来得重要? 说完了李大琪的事,接下来由顾杰和应彩霞进行汇报。 他们汇报的主要是羊城这边的情况,相比沪海的厂子,羊城这边连集体性质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一个个体户性质。 但这个个体户仅仅只是对外的,实际上羊城这边用准确的名词来形容,其实是盛华公司在羊城的分公司或者贸易公司的性质。 顾杰和应彩霞主要负责香江、沪海、燕京三地的联系,负责代理香江至内地的一些产品的渠道畅通,负责一些辅料和其他产品的采购和流通,此外还负责以羊城为中心向附近省市的产品批发和销售等等。 这些工作极其繁琐,并且起到中间链接的作用,从这点来说顾杰和应彩霞的工作并不轻松,甚至很是辛苦。 但他们在秦正国去了香江后很快就挑起了这个胆子,并把工作做的井井有条。可以说目前沪海工厂的顺利运转,沪海和燕京市场乃至全国其他市场的产品销售都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 顾杰作为主要汇报人,应彩霞在一旁进行补充,两人汇报了足足近一个小时才把基本的情况说完,接着又说到了一些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 对此,大家仔细听完后针对性地进行讨论,群策群力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同时也为羊城这边的工作给两人提出了表彰和赞赏。 “大致就是这些了,我们的汇报完了。”最后,顾杰以这句话结束了汇报,众人热情地鼓掌为他们赞叹。 “好了,最后轮到我了,香江大老板嘛,总是最后一个出场,压轴嘛。”见大家都说完了,秦正国嬉皮笑脸地站了起来,还故意给大伙作了个揖。 这家伙耍宝的样子让大家乐个不行,就连做记录的林燕也情不自禁捂嘴笑了出声。 开了一句玩笑,秦正国坐下后收敛起了笑容,一本正经汇报起香江公司的情况。 香江公司在注册后依托内地的变化这半年里发展的极快,从一家根本不起眼的小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稍有规模的公司状态。最初秦正国租的办公室已经退租了,就和他当初和徐慧、张家明、周俊豪等人承诺的那样,在上个月他的办公室已经从那幢有些年头的破楼搬到了离原本位置不远的一幢正规办公楼里。 相比之前的办公条件,新的办公室要好了许多,秦正国的办公室也不再是最初那样又小又窄还得当宿舍睡人的那样,足足二十多个平米的办公室窗明几净,大班台后面就是落地的玻璃幕墙,站在幕墙前放眼望去就能把香江的繁华尽收眼底。 至于徐慧等人的办公条件也改善了许多,尤其是徐慧,作为秦正国招聘的第一个员工,工作认真能力极强,在公司身兼多职协助秦正国打理的井井有条。 现在,徐慧已经被秦正国正式任命为公司的副总,主要负责人事、财务和行政工作,这些岗位都是公司关键岗位,把徐慧放在这个位置上足以表现出对她的信任。 此外,张家明和周俊豪两人也因为工作突出被提拔成了主管,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小隔间,手下也有了两三个普通员工。 眼下整公司拥有员工(除去秦正国外)九人,业务部六人,财务部一人,行政和人事一人,再加上徐慧一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香江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了正规公司的模样,随着业务扩展生意也越来越好,这一次回来秦正国不仅是和大家见面开会那么简单,关于鹏城特区成立的事他也听说了,打算借此机会来看看有没有好的商机。 “香江公司目前专做的还是贸易方面,不过说句实话这个贸易是有水分的,如果没有大家在国内的支持,也没香江公司的今天。”秦正国谦虚地说着,但不可否认他说的是事实。 第230章 成本 “前面援朝的话提醒我了,香江有着先天便利,做出口或者转口贸易应该大有所为。另外我昨天来时一路上自己琢磨了下,觉得或许可以在鹏城建个厂子,就像大琪那样的厂子……” “可是正国哥,鹏城现在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这样破烂的地方建厂子,你不是开玩笑么?”秦正国刚说完,顾杰在一旁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破烂,那也要看在什么地方。”秦正国冲着顾杰一笑:“政策已经下来了,虽然特区的成立就在这几天,可消息早就传到了香江,香江不少商人都在讨论这个事呢,有不少人对鹏城很有兴趣。” “至于鹏城的条件我当然知道,你可别忘了当初我就是从鹏城去的香江,这次回来也是从那边回来的。我觉得既然国家把鹏城作为特区,那就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鹏城永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我判断的没错,随着特区的成立,鹏城那边很快就会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而现在鹏城的条件差,设施不完善只是暂时的,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听着秦正国的话,宋援朝心里不由得感慨,这家伙的眼光的确毒辣,看得实在是太准了。 在场的人有一个说一个,只有宋援朝才真正知道未来的鹏城是什么样子,可相比现在的鹏城,其他人根本无法判断鹏城的未来会如何。 秦正国是一个例外,他眼光敏锐在这时候就察觉到了商机,或许这也是当年在谁都对边境贸易有着顾虑的时候秦正国就敢冒险去做边贸,从中发了大财的原因吧。 如今的秦正国早就不是当年的秦正国了,在香江这半年多来,秦正国自身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早就今非昔比。 “有件事你们不是很清楚,我在香江知道了不少。”秦正国继续道:“香江以前是以制造业为主,早在六十年代时期,香江的制造业在东南亚是屈指可数的,各类轻工业产品制造,比如服装、玩具、电子产品和百货之类很是兴旺。但进入七十年代后,东南亚许多地方开始发展,再加上香江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兴起,许多生意人转变了投资方向,从而使得制造业不断萧条。” “这半年来我和不少香江的工厂主打过交道,他们都在感慨香江制造行业的辉煌一去不返,如今香江制造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尤其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产品出口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说到这,秦正国突然问大家是否知道香江的平均工资水平,众人同时茫然摇头,宋援朝心里清楚却和大家一样装着不知。 “普通的白领,就是坐办公楼的,目前平均工资是二千左右,主管级别的可以达到三千上下,经理和副总级别在四千到五千左右,比如我们公司现在的副总徐慧,她的工资就是四千五百,在行业里虽然不算高却也不算低。” “普通的蓝领,就是工厂的工人,平均工资在一千八百到二千五百左右……” “不对呀,这工人怎么反而比坐办公室的工资还高?”应彩霞忍不住插问了一句,刚才秦正国不是说坐办公室的二千左右工资么,怎么突然工人高的居然拿到二千五百了? “呵呵,这点和我们国内不一样,香江那边蓝领工资高的不少,主要看技术和能力,有些技术好的老师傅拿到三四千的都有,一点都不比一些经理副总什么的差。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国内一些高级技工工资级别比厂长还高的也不是没有,是不是这个道理?” 听了秦正国的解释,众人微微点头,这话的确有道理。同时也为香江人的高收入而由衷的羡慕和感慨。 目前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5:1,一就是五元港币兑换一元人民币,一千港币就是二百人民币,普通工人以二千元的月收入来计算就是足足四百元人民币。 这几乎是一个香江人月收入顶得上内地十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了。而且别忘了这个可是官方汇率,如按照黑市汇率来计算的话是4:1甚至更高,这样算下来普通工人的收入折算人民币起码达到五百元左右。 五百元,这个收入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内地没有一个企业职工哪怕是厂长、总工程师这样高级别的人都拿不到,却仅仅只是香江普通工人和白领的收入标准而已。 假如按照主管经理甚至副总、总经理级别的,这个收入就更吓人了,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拼了老命想往香江跑,要知道在香江干三四年的收入等于在内地干一辈子的收入啊,这样的差距谁不眼红? “可是你们知道六十年代香江的工人收入是多少么?”这时候,秦正国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见众人摇头表示不知,秦正国这才揭开了谜底:“那时候香江普通文员的月工资收入最多不超过三百,一般的新人再一百左右,工人月收入差不多也这个程度,而到七十年代开始,随着香江的不断发展,这个标准也不断上涨,直到现在就成了目前的这种水平。” “收入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好,因为钱多了嘛,有了钱也富裕了,是不是?”秦正国笑着说道,大家同时都笑了起来,当然了,谁都希望自己收入高,都不喜欢低收入嘛,这是人之常情。 就像现在,每个单位每年为了调半级一级工资为名额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为了这一个月两三元的工资拿着农药,怀揣菜刀登门威胁领导,嚷嚷着如果名单没有自己就喝农药或者砍人的人常有之。 等到调工资的正式通知下来后,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这场面就和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差不多,看见榜上有名者当即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呼朋唤友今晚不醉不归。至于落榜者失魂落魄甚至当场嚎啕大哭者有之,拖着垂头丧气的身躯如行尸走肉般离开…… 等大家笑了会,秦正国又道:“这听起来是件好事,可同样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们收入的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这样一来同样生产一件衣服如果原来的成本是五元的话,那么现在的成本就会从五元上升到二十元、三十元、甚至四十元……” 说到这,秦正国向李大琪看去,他们这些人中只有李大琪是主管工厂的,对于这个问题他最有发言权。 李大琪默默点头,秦正国说的没错,就像沪海工厂那边,目前一件衣服的成本中面料和辅料所占据的比例是最大的,反而人工成本的比例反而是最小的,其他部分就是仓储、运输和流通环节的各项支出了。 如果沪海的厂子和香江的厂子那样,当工人的工资从目前的每月几十元一下子增加到了每月上千元甚至更多,那么在原材料维持原价成本的情况下,产品成本中人工所占据的比例一下子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成本,从而拉升了成品服装的整体成本。 至此,服装的价格必须不可能再维持原来的价格基础,涨价是一定的,要不然生产的越多亏损越多,这样下去就算家里有金山银海都不够填的。 秦正国继续介绍香江目前的产业情况,随着地产经济的兴起和人力成本的上升,香江制造业已经是夕阳西下,许多商人不是转型地产就是苦苦支撑,守着厂子看不到什么未来。 如今国内的改革开放兴起,倒使得香江许多工厂打了一剂强心针,比如在国内流行的那些服装、小电子产品和百货类产品等等,但从长远来看,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看出这点的人不少,许多香江工厂主趁此机会加大生产,以在香江制造业彻底结束之前捞足好处,也有些工厂主在这种情况下提前急流勇退,借着这股春风出售工厂,把工厂变现后转而投到其他行业中去。 秦正国看得很明白,他今天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想在这时候直接收购一家合适的厂子,然后把设备从香江搬到鹏城重新设厂。 毕竟香江许多工厂的设备还是很不错,大多都是东瀛进口的设备,无论从设备本身还是生产效率各方面来看远优于国内的设备。何况这些设备在国内根本就买不到,但在香江收购却又能以很便宜的价格购入。 收购工厂后,把工厂转移到内地,尤其是离香江最近的鹏城,不仅能够保留原本工厂的生产能力,从人力成本方面来说也能最大利益化。 这点,从两地的收入差距就能明显看出,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关键的就在于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下降就能使得产品重新具有竞争力,这样一来无论从那方面来看都是划算的。 “听起来不错,可如果收购一家香江的厂子的话得花多少钱?”听完了秦正国的讲述,众人一时间都没说话,似乎在消化秦正国所说的内容。